在江蘇常州某電子廠的后巷,總能看到幾個戴著草帽的大爺,用布滿老繭的雙手將泛著珍珠光澤的銀灰色廢料仔細分揀,這些被稱作”銀漿廢料”的工業(yè)邊角料,既是光伏板生產(chǎn)的”胎記”,也是半導體制造的”指紋”,更是現(xiàn)代工業(yè)文明留下的銀色注腳,它們或來自太陽能電池背板的刮刀,或源于集成電路印刷的殘墨,在流水線上完成使命后,便開始了另一段奇幻漂流。
每天都有成噸的銀漿廢料從光伏板生產(chǎn)線、電路板制造車間匯聚而來,每噸含銀量約300-500克的銀漿,今天我們采用浮選法進行提煉,聽起來像是高科技的名堂,其實原理樸實得就像小時候在水盆里挑豆子,好的豆子會漂上來,壞的沉下去,浮選法也是這么個道理。
別看原理簡單,這提煉的過程可得小心翼翼,首先把這些銀漿廢料分門別類,有的廢料白銀多,有的少得可憐,接著,把廢料磨成粉末,使其顆粒達到理想大小,這粉得均勻。
接著在專業(yè)的浮選槽中,向含銀廢料中添加適量水和表面活性劑,調(diào)節(jié)漿液的酸堿度和密度,采用松油醇作為起泡劑,在漿液中形成大量微小氣泡,這些氣泡將成為”銀顆粒”,然后開始添加專門的捕收劑硫氫化鈉,增強銀顆粒對氣泡的親和力,在這一步驟中,銀顆粒會精準地黏附在氣泡表面,這個過程需要控制攪拌速度和充氣量。
浮在液面的泡沫將被刮除,其中富含目標銀顆粒,之后對收集的泡沫進行烘干、熔煉,最終獲得高純度銀錠。
希望更多人能看見這門藝術(shù)的美妙之處,也能多一份心思,把身邊的資源好好利用起來。畢竟,無論是廢料還是人生,只要肯用心,總能“淘”出屬于自己的那份光彩。這或許就是現(xiàn)代工業(yè)最動人的浪漫,讓每克銀都能講述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中國故事。